蕭默先生在其著作《建筑的意境》一書中,評價中國園林在世界上的地位時這樣說到:中國園林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唐宋時已傳入朝鮮和日本,并產(chǎn)生了直接的影響。
禪宗思想傳入日本后,又促成了極富日本特色的“枯山水”園林和“茶庭”的產(chǎn)生。
中國園林與日本園林既有極深的關(guān)聯(lián),也有著后續(xù)的創(chuàng)變之異。那么它們之間的具體區(qū)別何在呢?下面這篇文章有助于大家了解并區(qū)分二者之不同。
岡倉天心發(fā)現(xiàn),中國人天性中強(qiáng)烈的常識因素使中國人在觀念的世界里和行動的世界里都不把事情弄到極端。他說,在這方面,日本與印度人更為接近。
——引自《亞洲藝術(shù)中人的精神》
蘇州園林
蘇州園林是中式園林的杰出代表,運(yùn)用寫意的造景手法,講究在依山傍水之地,修建亭臺樓閣、石凳、小橋人家、曲徑通幽。園中石嶙峋,請流縈繞,古木參天,竹影婆娑,水波粼粼,林木森森,以小中見大的格調(diào),塑造咫尺山水的格調(diào)。一步亦景,移步易景,隔窗望景,另有別致講究。園中建池,池上建橋,橋的東西皆見水,意為左右逢源,園中栽種棕榕,意為中庸之道。
蘇州的造園家運(yùn)用獨(dú)特的造園手法,在有限的空間里,通過疊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園林建筑,并用大量的匾額、楹聯(lián)、書畫、雕刻、碑石、家具陳設(shè)和各式擺件等來反映古代哲理觀念、文化意識和審美情趣,從而形成充滿詩情畫意的文人寫意山水園林,使人“不出城廓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得林泉之趣”,達(dá)到“雖由人作,宛若天開”的藝術(shù)境地。
日本園林
日本園林日本深受中國園林尤其是唐宋山水園的影響,因而一直保持著與中國園林相近的自然式風(fēng)格。但結(jié)合日本的自然條件和文化背景,形成了它的獨(dú)特風(fēng)格而自成體系。日本所特有的山水庭,精巧細(xì)致,在再現(xiàn)自然風(fēng)景方面十分凝煉。并講究造園意匠,極富詩意和哲學(xué)意味,形成了極端“寫意”的藝術(shù)風(fēng)格。日式園林,善于選用質(zhì)樸的素材,抽象的手法,表達(dá)玄妙道理,以“枯山水”為代表。
蘇州園林與日本園林同異
兩者從布局形式來看,都屬自然山水園。蘇州園林偏重山性,園必有山,日式偏重水性,園必有島;從意境看,蘇州園林尚文,人工之中見自然,日式尚武,自然之中見人工。
當(dāng)然蘇州園林是中國古典園林中私家園林下的一個分支。而日本園林也有宮苑、寺園、枯山水、茶庭、離宮庭園等。
相同點(diǎn)
蘇州園林和日本園林都是自然山水園,整個布局看不出明顯的軸線,道路蜿蜒曲折,這是東方園林區(qū)別于西方園林一個共同特征。
蘇州園林屬于私家園林,面積有限;而日本國由于國土面積小,即使是皇家園林也無法像中國的皇家園林一樣氣勢宏大,因此蘇州園林和日本園林的一個共同追求追求就是“精致”。造園者都專注與如何將自然微縮于方寸之間,并將主人的情懷融入其中。
可能真正會讓人傻傻分不清楚的就是日本的水石庭和蘇州園林,因?yàn)樗麄兌加欣^承“一池三山”(傳說中的仙境,一池指太液池,三山指瓊?cè)R、瀛洲、方丈)的園林模式,造園要素主要是以水體、假山、植物、小品為主。所以看上去會有點(diǎn)像。
在東亞園林里,你的感官體驗(yàn)是動態(tài)的。(mobile viewing positions)這點(diǎn)體現(xiàn)在蜿蜒曲折的小徑,借景等元素上。西方園林更多是精致的體驗(yàn)。(static viewing positions)體現(xiàn)在軸線,幾何對稱等元素上。比如:
上圖是日本園林里“隱趣”(miegakure/reveal and hide)的理論。與蘇州園林里“徑”這個概念相對應(yīng)
上面兩幅圖,一個是日本園林,一個是蘇州園林,觀察后可以發(fā)現(xiàn)相似之處。
上圖是胡馬雍陵(Tomb of Humayun),典型的"Charhar Bagh"/ "Four gardens"結(jié)構(gòu)。蘇州園林和日本園林都以建筑,山水和植物這三個元素來造園。
不同點(diǎn)
>>>> 布局
日本園林早期(平安時期)形成“池泉筑山庭”的園林風(fēng)格,面積較大,主要特征是模仿自然山水,有湖有山,若湖面較大,則湖中堆置島嶼,以橋連接。這個時期是日本園林逐漸脫離一味模仿中國園林,形成自己風(fēng)格的初期。
后來,禪宗傳入,南宗山水畫的寫意技法使日本園林走向高度概括,極端的寫意即出現(xiàn)“枯山水”平庭。中國園林雖都是寫意手法造園,卻沒有如此的固定格式?!秷@冶》中講究“巧與因借,得景隨機(jī)”,即講究因地制宜,景到隨機(jī),高方欲就平臺,低凹可開池沼,卜筑貴從水面,立基先究源頭。
>>>> 理水
日本園林非常著名即其“枯山水”,以白沙象征水面,以小石象征島嶼,極端抽象體現(xiàn)山水關(guān)系。(圖為幽篁居)
而之“池泉筑山庭”雖用真山真水,但與中國園林講究水的來龍去脈不同,日本園林注重的是水的形態(tài),小溪平橋,宛如畫中。
中國園林講究“疏園之去由,察水之來歷”。謹(jǐn)遵“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法則,水系無論大小,必曲折有致,有的還故意做出一彎港汊、水口以顯示源流脈脈。同時也講究聚散,所謂“聚則通闊,散則瀠洄”。
>>>> 疊山
日本園林并不做太多大地形,往往是在水中置島,模仿“一池三山”,且有一定的定式。如桂離宮,大島和小島布列。
而中國園林的一池三山則要活潑很多,北海、中南海中的三山拉得很長,圓明園內(nèi)福海中的“蓬島瑤臺”相聚甚近,避暑山莊的三島一枝分三徑。
除了堆置島嶼之外,中國園林的山往往傍水而走,山水不分割。所謂“地得水而柔,水得地而流”,“胸中有山方能畫水,意中有水方許作山”。山貴有脈,水貴有源,有些時候?yàn)榱吮硎旧矫}貫通,還特意貼墻疊山,好似山脈遇墻,破墻而入。掇山時山石之間的結(jié)合也有安、連、接、斗、挎、拼、懸、劍、圖、卡、垂、挑等多種手法。中國的園林把山喻為全園的骨骼,可見山在中國園林中的地位。
>>>> 置石
日本枯山水的置石,主要是利用單塊石頭本身的造型和它們之間的配列關(guān)系。石形追求敦實(shí)、光潔、平滑、簡潔、底廣頂削,務(wù)求穩(wěn)重,而且不作飛梁、懸、挑等奇構(gòu),很少堆疊假山。
中國園林的置石分特置、對置、散置、群置和山石器設(shè)。
對特置石也即孤賞石的石形也特別講究,但其要求和日本園林中要求石形的穩(wěn)重不同,它要求石形要優(yōu)美,要具備獨(dú)特的觀賞價值,追求的是“透、漏、瘦、皺”有時還要“丑”,如杭州的縐云峰,因有深的皺紋而得名。
上海豫園的玉玲瓏以千穴百孔、玲瓏剔透而出眾。蘇州的瑞云峰以體量特大姿態(tài)不同且遍布渦、洞而著稱,冠云峰兼?zhèn)渫?、漏、瘦于一石,亭亭玉立、高聳入云而被譽(yù)為江南四大名石之首。
>>>> 禪宗
中國園林設(shè)計在鐮倉時代隨著禪宗一起流入日本。相比現(xiàn)在的蘇州園林,禪宗的美感在現(xiàn)在的日本園林上體現(xiàn)得更為突出。
上面這個叫“mushiboshi”/"taking in the breath"。在日本京都的大德寺
大德寺里還存有中國禪僧畫家牧溪法常的《六柿圖》。日本園林中的設(shè)計元素“枯山水” (karesansui)是禪宗美學(xué)的體現(xiàn)。細(xì)細(xì)耙制的白砂石象征水,疊放有致的幾尊石組象征山。整個庭院象征宇宙,反應(yīng)禪宗中得到“啟蒙” (enlightenment)的過程。日本大音寺中的枯山水,就用白砂石講述了河流瀑布如何運(yùn)動,zui終流入靜謐的大海的過程。
日本園林推崇"侘寂" (wabi sabi)的美感,認(rèn)為不對稱的,不規(guī)則的,不完美的,便是美的。布置多是自然,簡單,幽雅,禁欲,有年代感
上圖是大德寺里的真珠庵茶室(Shinjuan Teahouse)
>>>> 意象
這是中國‘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于16世紀(jì)畫的《松壑飛泉》
幾乎是同一時間的日本,同樣是選擇’松‘作為題材,長谷川等伯 畫出的日本國寶《松林圖》是這樣的。
雖然日本文化很大程度上受中國文化影響,但由于地理,民族,社會等等原因?qū)е铝巳毡镜膶徝酪庀蟾袊遣灰粯拥模褐袊杏?,日本更極端。
小 結(jié)
其實(shí)每個民族的藝術(shù)審美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長處:中國對意的追求,歐洲對均衡的努力,伊斯蘭的抽象圖案,日本人的極致等等,因?yàn)檫@些每個民族才有自己的驕傲。
小編還是那句話: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愛惜本族歷史,珍惜本土文化,保護(hù)文脈,人人有責(zé)。